众说纷纭: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?
一般来说,癌症可分为四期,晚期即是第四期。“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”,是指癌症首次确诊时,已经到达临床IV期。此时的恶性肿瘤,通常体积巨大,存在远处转移或广泛扩散,病人症状严重,身体状况很差,5年生存率极低,如IV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仅5%左右。
**大家感觉的“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”,是否属实呢?**
为证实这个说法,小编求证了专业文献。2023年3月22日,国家癌症中心赫捷团队在《中华肿瘤学杂志》发布了2016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(依照惯例滞后6年发布)。研究虽未提供肿瘤首次确诊的晚期结果占比,但给出了不同肿瘤的死亡发病比(死亡人数/确诊人数)。
数据显示,部分癌症一旦确诊,其死亡率可达到70%甚至80%以上。其中,肝癌、胰腺癌和肺癌分别占据死亡发病比的前三甲,分别为0.87、0.87和0.80;食管癌、胃癌和骨肿瘤位居死亡发病比的四到六位,分别为0.77、0.74和0.72。
癌症早期生存率远高于中晚期,以肺癌为例,I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高于90%,故统计数据所显示的肺癌80%的超高死亡发病率只可能来源于中晚期癌症。这样看来,“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”基本属实。

*
图1.2016年中国487个肿瘤登记数据的死亡发病比*
同时我们还发现:
1)发病率靠前的乳腺癌,死亡发病比仅为0.24
2)其他常见的女性高发肿瘤(宫颈癌、宫体癌、卵巢癌) 死亡发病比在0.2-0.5之间
3)男性常见的结直肠癌、前列腺癌、膀胱癌、睾丸癌也都低于0.5
4)甲状腺癌发现比例也不低,死亡发病比仅为0.04。
这部分结果,和“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”差异较大,刚刚的这个推断似乎又不灵验了。
**数据汇总起来,“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”,在一些癌症中基本属实,而在另一些癌症中则不是那么回事。**
问题来了,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?
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。
**一方面,由于某些癌症自身属性不同。**如甲状腺癌增殖进展较慢,即使确诊为恶性肿瘤,也会存在较长的生存期。而胰腺癌通常病情进展迅速,极易远端转移,预后较差,生存时间较短。
**另一方面,肿瘤早筛技术,很大程度降低了癌症的死亡发病比。**
例如,乳腺癌可以通过定期乳腺X线摄影和乳腺超声检查发现。宫颈癌可通过定期的宫颈涂片检查早期发现。甲状腺癌通过超声探测就可发现早期结节增生。
但肝癌、胰腺癌、消化道癌、骨癌等癌种,其共同的特征是病灶处于身体深处。有的肿瘤筛查技术不适感强烈,像消化道内镜备肠需要饮入大量泻药,小编有幸也尝过一次,5L水一晚上喝光真不容易。
而肝癌、胰腺癌和骨癌尚无公认的权威早筛手段,无症状人群实施筛查意愿不强。如果只靠常规体检排查,很难发现早期病灶。但如果等到病人自身出现了严重的症状才去医院,确诊时基本都是中晚期。
总而言之,对于目前有成熟早筛手段的肿瘤,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专项检查;而对那些尚无公认早筛方法的肿瘤,选择适合自己的肿瘤筛查方法需做好以下了解工作:
1.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风险因素,包括家族史、年龄、生活习惯等。如果有家族遗传倾向,应该选择更加敏感的筛查方法。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筛查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,比如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就与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。
2. 除此之外,还应该考虑检测的准确性、安全性、可接受程度和经济成本等因素。
**总之,肿瘤筛查方法的选择应该是个性化的、综合考虑的过程,旨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健康。坚持做到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才是预防肿瘤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途径。
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