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内有癌变,免疫早知晓——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家
科学进展
2024-01-20 09:20:12
我国的癌症发病、死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负担报告,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例,死亡300万例,分别占全球新发与死亡病例的23.7%与30.2%,均位居全球第一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专家表示部分癌症中,接近80%的病人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,这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。

*图片来源:IARC *
为什么很多肿瘤,直到中晚期都没出现症状?
这个情况,是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。
包括人体结构、早期肿瘤特征、体检技术应用场景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,都增加了肿瘤早期发现的难度。
**1. 人体结构存在隐藏肿瘤的可能性。**人类躯干部器官组织密集堆叠,我们已知的肿瘤病灶,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,而是隐藏在这种复杂组织迷宫之内。虽说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但内脏器官,有时候真没啥感觉。
如肝脏位于腹腔深处,周围被肋骨和肌肉所包围,不易探及。肝脏内部没有疼痛感受器,即使受到了刺激或疼痛,也不会立刻传递出来。此外,肝脏本身的功能是进行代谢和排泄,对于一些刺激和毒素都有很强的耐受性,因此即使受到了轻微的损伤或疼痛,也不会立刻引起症状。肝癌病人中晚期比例高企,正是受到了这种因素的影响。
**2. 很多肿瘤早期进展过程缓慢,不易察觉。**
照电影台词就是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。
晚期癌症病灶较大,组织间界限消失,肿瘤失控增殖时压迫疼痛明显。但在肿瘤早期,不但体积小,长得也非常缓慢。
如果能看到肿瘤细胞的生长,你就会发现:
单个肿瘤细胞在微米级,肉眼看不见;
10⁹到10¹⁰个肿瘤细胞,直径才约为0.5 cm。
而此时,肿瘤细胞已进行了几年到几十年的增殖生长。
到达1 cm肿瘤虽然容易被看到,但已进入活跃期,后期增殖速度会急速失控,此时发现通常都是中晚期了。
早期肿瘤的发展过程往往缓慢而逐渐,症状也不明显,这会使得人体很难察觉到肿瘤的存在。
**3. 体检方法的场景,也是限制肿瘤早期发现的因素。**许多常规体检方法都无法灵敏地检测出早期肿瘤,如我们熟知的肿瘤标志物,AFP、CEA、PSA、CA153等等。它们其实是晚期肿瘤的标志物,应用场景通常对应临床III/IV期的肿瘤;但是对早期肿瘤,它们并不敏感,其结果是否阳性,和是否存在早期肿瘤相关性极低。
**4. 诊疗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。**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,某些地区的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,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有没有什么预警系统,能从一开始就发出危险信号呢?
当然有,而且这套系统一直在你的身体里。不仅能7*24小时预警,还能真的把癌细胞都干掉。
这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。

免疫系统发现肿瘤细胞的过程非常直接:
*1)数十亿淋巴细胞在我们的循环系统中全天候巡逻;*
*2)淋巴细胞拥有特殊功能:可区分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;*
*3)肿瘤细胞具备正常细胞所不具备的表面抗原。当肿瘤细胞进入人体时,免疫系统会立刻识别出这些抗原,并将其视为异物进行攻击;*
*4)免疫系统会召唤多种免疫模式,在肿瘤细胞身边反复轰炸,就算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,也要消灭他们。*
整个过程由免疫系统自发完成,无需我们的主动意识参与。
所以,不用等到病灶长大直到影像学能够看到,也不用等待出现身体症状,免疫系统(以T细胞为主力部队)从一开始就确定了,这些肿瘤细胞是必须消灭的“坏东西”。

哈佛大学医学博士Jon Lieff在其著作《细胞的秘密语言》中描述了T细胞的信号传递功能:“T细胞的主要工作是评估不该存在于人体内的各种物质,包括微生物、癌细胞、细胞残骸、化学物质等等。当T细胞在其他细胞的表面发现此类外来分子时,就会组织战斗来将其消灭。
...不夸张的讲,T细胞可以与人体内的所有其他细胞交流,它们不仅会彼此内部沟通,还会与其直接影响的众多不同种类的细胞交流,包括所有其他免疫细胞、血细胞、内皮细胞甚至某些友好的微生物。
...所有器官细胞都会在受到创伤和感染时,都会向T细胞寻求帮助。收到求助信号的T细胞会追捕、剿灭微生物,还会攻击癌细胞。”

*TCR克隆三维图 *
最后,总结一下:
**1. 早期肿瘤发病缓慢,症状不明显,传统体检不容易检测得到。**
**2. 免疫系统很早就能发现癌变细胞。由于原理不同,他比医学影像和身体不适症状都要早得多。**
**3. 免疫系统不仅发现癌细胞,还能消灭他们。**
**4.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军,还是整个免疫系统的总指挥。**
体内有癌变,免疫早知晓,您了解了么?
*参考文献:**1.https://www.iarc.fr/faq/latest-global-cancer-data-2020-qa/;*
*2. 细胞的秘密语言 (美)乔恩·利夫 著 龚银 译;*
*3. Nature Milestones: T cells https:// www.nature.com/ collections/t-cellsmilestones (2022).*
